星期一, 11月 23, 2009

aaaaabbbbccccddd
網路商店經營實務981

星期五, 11月 25, 2005

馬克‧格蘭諾維特與《矽谷的社會性網絡》

小容一直想要推薦兩本書給對社會性網絡(Social Networks) 感興趣的朋友看。一本是《矽谷優勢:創新與創業精神的棲息地》(The Silicon Valley Edge: a habita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另一本是《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and Action) ,介紹兩個教授給大家認識,一個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另一個是林南(Nan Lin)

這個介紹性文章共分為四段,大家可以點擊最下面的鏈接看全文!

·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和「矽谷社會網絡」SiVNAP研究項目組
·馬克‧格蘭諾維特和"弱鏈接"的故事
‧ 矽谷的社會性網絡
‧ 中國大陸的社會文化背景

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和「矽谷社會網絡」SiVNAP研究項目組

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是斯坦福大學社會系瓊‧巴特勒‧福特(Joan Butler Ford)教授。曾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斯德哥爾摩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在社會學刊物上發表過多篇文章,論述社會網絡、不平等與經濟社會學,現為斯坦福大學Bechtel創新計劃「矽谷社會網絡」項目負責人。

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在2000年和瑪格麗特‧韓柯克(Marguerite Gong Hancock)、黃浩秋(Hokyu Hwang)、埃米利奧‧卡斯蒂拉(Emilio J.Castilla)和艾琳‧格蘭諾維特(Ellen Granovetter)等人一起搞了個調查研究:「矽谷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 in Silicon Valley」。後來這個研究報告被編入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矽谷優勢:創新與創業精神的棲息地》(The Silicon Valley Edge)。

各位可以去豆瓣看看這本書,看看去那裡買看比較划算;)這裡還有那個研究報告的英文版可以下載。

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的最新著作:

2005. Forthcom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Outcom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Winter.

這裡是馬克‧格蘭諾維特所負責的「矽谷社會網絡」SiVNAP研究項目組(Silicon Valley Networks Analysis Project)的主頁.

在這個項目組的網站裡除了Social Networks in Silicon Valley的研究報告以外,還有其他的相關性報告,同時還有很多研究資源,比如進行社會性網絡SNS的節點分析的軟件!


‧馬克‧格蘭諾維特和弱鏈接的故事

馬克‧格蘭諾維特在大陸為人所知大抵是因為「弱鏈接」的關係,尤其是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引爆流行》(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在其中引用了關於馬克‧格蘭諾維特的調查研究故事以後,他在社會大眾中的知名度與日俱增,而在2003年開始Social Networks的創業浪潮開始興起以後,「弱鏈接的威力」更是SNS創業者們的口頭禪。

《引爆流行》裡面這樣介紹馬克‧格蘭諾維特和他的弱鏈接的故事:

社會學家馬克‧的作品中有一個反映聯繫員發揮作用的精彩例子。在他的1974年的優秀研究作品《找到一份工作》中,格蘭諾維特採訪了波士頓郊區幾百名職業工作者的技術工作者,詳細瞭解了他們的就業經歷。他發現有56%的受採訪者都是通過個人關係來謀得工作的。另外18.8%的人是利用正規渠道——招聘廣告、獵頭公司——找到工作的,大約20%的被採訪者是自己直接去申請求職的。最好的牽線辦法是通過個人關係,這一點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但是,格蘭諾維特爾感到意外的是,他發現這些人利用的個人關係大多數屬於『微弱關係』。那些利用個人關係找工作的人中,只有16.7%與自己的求助者(如果此人是自己的好友)「經常」來往,有55.6%的人只不過是「偶爾」見到求助者。還有28%的人「很少」見到幫自己牽線的人。而且,通過朋友介紹通常都找不到工作,一般都是靠有一二面之交的人找到了新工作。

這是為什麼?格蘭諾維特認為,要想瞭解新工作的有關情況,或者有關工作的新信息或新想法,「微弱關係」總是比牢固關係發揮的作用更大。畢竟,朋友與你自己所瞭解的情況差不多。……而另一方面,相識,顧名思義,與你的生活圈子就大不一樣了。他們很可能知道一些你不瞭解的情況。為了捕捉這一明顯矛盾說法的準確含義,格蘭諾維特生造了一個精闢的短語:弱鏈接的威力。簡而言之,相識人數的多少代表一個人的社交能力,相識越多,你的社交能力就越強。

這個故事另外一個更為專業的版本在林南寫的《社會資本》這本書裡,林南在回顧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歷史的時候,介紹了這個故事:

社會網絡分析對地位獲得的貢獻,可以追溯到格蘭諾維特所進行的開創性研究(Granovetter,1974),他訪談了馬薩諸塞洲牛頓市(Newton, Massachusetts)的282名男性專業和管理人員。數據顯示,那些使用人際關係渠道的人似乎得到了更滿意、更好的(如高薪)的工作。在這個經驗研究的基礎之上,格蘭諾維特又回顧了關於找工作的研究,於1973年提出了信息流動的網絡理論。弱關係強度假設指出,弱關係往往把個體與其他社會圈子連接起來形成橋樑,從中得到的信息是不可能在自己的圈子裡獲得的,這些信息對個體是有用的。

(表面上看,這個假設只是很早就為人所知的強關係假設的顛倒,強關係在那些共享相似的特徵和生活方式的人當中形成,也即有名的同質原則或似我假設(Like-me hypothesis)(Homans,1950;Lazarsfeld和Merton,1954;Laumann,1966;Lin,1982)。弱關係強度觀點的貢獻在於,它挑戰了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強關係或同質原則所具有的屬性:強關係促進了群體團結,具有社會性價值。格蘭諾維特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向弱關係,提醒我們,弱關係促進了對不同的和新的信息的獲取,也是有社會價值的。)

然而,格蘭諾維特從來沒有指出,對弱關係的接觸或者從弱關係(而不是強關係)中獲得幫助,會導致人們獲得更高的工作地位(Granovetter,1995,p.148)。

‧矽谷的社會性網絡

馬克‧格蘭諾維特在他主持的研究項目報告裡〈矽谷社會關係網絡〉裡將「社會關係網絡」定義為「由社會關係或某一特殊類型的鏈接聯繫起來的一些節點和行為者(個人和組織)。兩個行為者之間的鏈或關係既有緊密程度也有具體內容。內容可能包括信息、建議或友誼,共同利益或成員資格,通常還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在矽谷像在其他地方一樣,鏈的信任程度是關鍵。社會關係網絡的兩個方面影響信任。一是「關係的」——必須利用這一鏈的特定歷史,它能使行為者之間相互依賴。二是「結構的」——某些網絡結構比其他網絡結構更容易使人們建立信任關係和避免不當行為。例如,具有多方聯繫的緊密關係網更易把一個人的聲譽好壞的信息傳播開來。」

這個報告全面的描述了矽谷網絡的形成與演化。尤其是他們詳細論述了本來處於矽谷產業活動之外,卻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個人如何與「圈內人」合作並有時也變成了「圈內人」。最為突出的是團體有教育家、風險投資家、律師、獵頭、工程師和產業/市政協會及行業團體。金融、商業、教育和政治制度不僅同信息技術公司有聯繫,而且在這個地區中,它們相互之間也有聯繫,因為產業不會憑空產生和存在,必須在一個獨特的體制背景下產生。這些環境的不同,較好地解釋了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僅通過照搬公司的特點來複製矽谷的無數嘗試鮮有成功的可能性。

這個報告最開始綜述分析了經濟中的社會關係網絡,從勞動力市場、權力和影響、創新知識交流等幾個方面分析了社會關係網絡的作用,而後重點分析了社會關係網絡的思想和方法是如何對矽谷產業地區的主要機構如教育、產業、金融和法律活動產生作用。作者將歷史研究和專門的網絡分析程序技術結合起來,從1957年的肖克利公司的八叛客派生出仙童半導體公司,再從仙童半導體公司到英特爾的歷史逐一研究,用MAGE計算機圖像程序的動態三維圖像來探討和評估工程師、發明者和企業家的社會關係網絡結構,合成的圖像表現了行為者及其鏈條的社會網絡。他們用這種分析方法和計算工具,繪製了半導體產業、風險資本公司和中介機構(如律師事務所、投資銀行和會計師事務所等)的「產業家譜」。

中國大陸的社會文化背景

小容看完這個報告的感覺是,矽谷的社會關係網絡有它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和社區文化,不是一天就可以建立起來的,也不可以隨便模仿。許多其他國家和地區想要在當地克隆矽谷,發展當地的創新經濟,雖然政府出了很多的推動政策,也投資很多建立良好的基礎設施,最終還是做了一個四不像出來。

在中國,發展社會性關係網絡的情況更為特殊一些,由於文化傳統的影響,通常民眾對參與公共事務,建立民間協會、興趣社團等中間層組織等缺乏興趣,民眾個體對公眾的信任,依血緣關係而排序,血緣關係近的,信任度最高,血緣關係遠的,信任度最差。也正是這種文化傳統,導致民眾在公德和私德之間,以私德為重,所以對公共秩序的遵守,國人向來是最差的。關於這一點,小容的朋友溫德誠在他的新書《精細化管理》(未出版前的名字叫「農耕文化與精細化管理」)裡面有更為深入的剖析和探討。

同樣,林南先生也在他的《社會資本》裡面談到了「弱關係在中國社會的文化背景下可能是另一種情況。」

在這樣的文化傳統背景下,很難想像民眾會對「社會資本」有清晰的認識,並積極地參與到信息技術搭建的社會性網絡交流網站,自覺地遵守整個網絡的規則,積極地交換有效用的「內容」——「信息、建議或友誼,共同利益或成員資格,通常還有一定程度的信任」。

至於技術是否會反過來改變這種傳統,我們尚未可知,或許這是下一步的社會性網絡研究人員重點探討的話題。網絡構建的虛擬社會,會對我們的社會文化造成影響嗎?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如何影響?影響的作用外化地表現出來會在何時?......

無論如何,有時候我感覺第1代的基於FOAF模式的SNS網站在面對網絡新手的時候,似乎很難向他們解釋FOAF以及背後的社會資本對個人生涯成長的意義。而一些網絡老手,就用Blog來互相交流,同時保持密切的聯繫。而借助更多的新型SNS的,一個開放的Social Networks將會形成,這個沒有明確邊界的SNS才會是孵化新社會文化的溫床。(只是我希望主流的輿論渠道多關注這些變化,而不是一味的以娛樂化的視角來看待網絡。)

小容
http://www.Swordi.com

星期五, 11月 11, 2005

熊瑞梅 1995 社會網絡的資料蒐集、測量及分析

anfang libris
熊瑞梅 1995 社會網絡的資料蒐集、測量及分析,刊於章英華、傅仰止、瞿海源主編<社會調查與分析>p313~356,中研院民族所。

星期一, 11月 07, 2005

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的小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台臺灣擁有廣大的讀者,特別為青年們喜歡閱讀的有「彷徨少年時」、「流浪者之歌」等。

「流浪者之歌」原名「Siddhartha」,顯然是赫塞受印度佛教影響,以「悉達多太子」為本影射出的一個人物。可是在書中又正式出現了釋迦牟尼,在祗樹給孤獨園中為大眾說法;四方信眾千里迢迢前來聆聽教示,感悟人生無常,求正信正覺。在眾多信眾中也有Siddhartha──年輕,剛剛結束了森中苦行的僧侶──他渴望心靈的修行,渴望親近覺悟者的智慧,但是,在眾多信眾皈依釋迦牟尼時,Siddhartha卻決定獨自離去,他相信真正的生命覺悟是要在生活中實踐的,是不能依賴他人的智慧的。

Siddhartha是不是悉達多太子?赫塞沒有給予正面的答案。蘇念秋先生在一九六八年的譯序中說:「Siddhartha原是如來佛的名字。在許多有關佛學的書刊中,國內一向將此名譯為『悉達多』。在『流浪者之歌』一書中,我把『悉達多】改為『西達塔』。在本書中,西達塔並不是如來佛。」

在赫塞的小說中,Siddhartha是不是如來佛,也許並不是重點。一個德國的文學家,從父祖輩傳教於印度的背景,對古老東方恆河岸邊的一個悟道者的故事發生了興趣,這個悟道者可以是悉達多到釋迦牟尼的心路歷程,也可以是一切眾生流浪生死的沈浮漂泊的心靈之旅罷。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經是許多西方的青年知識分子從家庭、學校、社會出走的年代。他們穿著簡樸,在路途中吃素淨的食物清水,他們結伴走向印度、尼泊爾,在深山林木間棲息靜坐,渴望另外一種生活。

當「嬉皮」文化被扭曲成大麻菸、迷幻藥、性濫交的同時,仍然有人靜坐在喜馬拉雅山古老的東方寺院中,聆聽自己內在安詳平和的聲音。他們真正瓦解顛覆了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資本主義的虛假威權與功利物質化的社會,然而他們並不叫囂,他們也並不吶喊控訴,做出激憤悲劇的被壓迫者的表情;他們只是靜靜的出走,如同一條河流,涓涓不斷,流過石隙,流過深谷,流過曠野平原,流過繁華如夢的城市,也流過久無人煙的廢墟墳塚...

那是一切心靈流浪者的必然道路罷,是悉達多走過的,也是千千萬萬在暗世中如燃燈般傳點下去的流浪者的心靈的燈光,如一條永恆之河,傳流不息。

不知道為什麼,許多朋友到了中年,會突然懷想起青年時候耽讀過的「流浪者之歌」。也許是再一次的出走罷,從叫囂的聲音中出走,從憤怒的人群中出走,從極端的愛恨中出走,從扭曲變形的臉孔中出走,走向內在一片寬和平坦的心境中去。

悉達多太子生於富足的宮中,但他若有不足,他覺得這被寵愛的身體,十分像一隻空的杯子,一個遺憾著不能裝滿自己的容器。

淨飯王這個父親,多麼擔憂悉達多萌出世之想,他以最富足的宮殿生活斷絕悉達多去看人世的悲苦。但是,悉達多還是看到了,他看到園丁翻土,土中掙紮求活的蟲蟻,生的悲苦,死的哀傷,他都看到了。

他從宮中到園林遊玩,打開四門,便看到了生、老、病、死。他看到路旁死屍,天真到對死亡無知,竟問侍從「死屍為何」?侍從回答說:從今以後,不復更見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生死別離,如同木石,捐捨一切識知,故名死屍。

流浪者的路途,是從認識自己自身的限制開始的,生老病死,並不是外在的現象,也是自己逃脫不了的恐怖懼怕。

悉達多因此從宮中出走,走到苦修的路上,六年之間,日食一麻一麥,餓到肌骨嶙峋。飢餓、困乏,也許使流浪者更認識到了自己的身體。這個身體,是一種多麼卑微的存在,困於寒暖,困於飢飽,困於安逸與勞苦,困於愛欲的歡悅與嫉妒仇恨。

如果身體可以忍受荊棘刺穿,如果身體可以如岩石在冰寒中凍裂,如果身體被欲望之火燃燒,六年間,那一粒麻一粒麥,只是為了使身體延續著去知道身體的極限。

然而,身體並不就是生命!

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從這裏開始,與佛傳故事有了不同,告別釋迦的悉達多,如同河流的上游與下游的對話,他仍要經歷人世中的種種,他要踩入穢汙之中,他與妓女甘瑪拉歡媾無度,他成為奸惡吝嗇的商人賭徒,他在人世中還有種種未了的孽業,要一一償還。

悉達多最終仍是走向河流的,那一條生死並流的永恆之河,悉達多投身其間,從古老「奧義書」中的「唵──」的長音中聽到了生命無盡止的苦滅之聲,他觀河,聽水,他從一生擺渡的舟子身上學到了簡樸、勤勞、良善,也只是回來平凡安分做人而已。

「流浪者之歌」對生命有期待的生靈,仍是一首聽之不盡的曲調,仿佛「唵──」之一字,是開始,也是終了,是領悟,也是遺忘。


(作者:蔣勳.台灣)

星期日, 11月 06, 2005

巴比《社會研究方法基礎》

巴比《社會研究方法基礎》第274頁,非介入式研究法中的內容分析

在博客中觀察自組織現象

在博客中觀察自組織現象 被選入:觀點檄文

自組織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演化規律,人類社會的種種規律,可以說都是自組織的結果。在複雜系統中,並不需要一個統一的調控中心,但由於每一個體都遵循相同的規則行動,於是宏觀上就湧現出某種規律。比如市場經濟中,多數個體都在法制條件下按個人利益最大化原則交易,於是宏觀上就出現了價值規律,這個規律從社會學角度看,其實是個體間互動形成的結構性制約。在博客裡,運營商提供了一個遊戲規則平台,用戶按個人興趣組合,最後會和現實中一樣,出現「扎堆」和「分層」現象。「扎堆」是按興趣而自組織成的臨時社區,社區內各博客通過友情連接、站內短信、留言評論等方式交往,從而建立關係,形成虛擬社會結構,這種虛擬組織一定條件下也可轉化為現實人際關係,進而獲得新的社會資本。「分層」指各博客擁有資源將出現日益擴大的分化。如果說博客世界中的虛擬貨幣數、點擊數與回貼數代表了擁有虛擬資源的差別,最後,博客之間資源的分配也會出現分層現象,運營商提供的交換友情連接,其實就是一個資源交換機制,訪問量巨大的網站,會有更多人願意和他交換連接。當然,由於博客更多是靠話題組織起來的鬆散社群,因此,現實人際交往中體現個性吸引力的長相、個人興趣、幽默感、見識、現實地位在博客中的投射作用和寫作能力等等,也都會在博客交往中,起到資源作用。一個超級美女的博客,能瞬間吸引無數人訪問,這實際也可以說是她的長相這個資本轉化成博客點擊率這一虛擬資本。當運營商能成功實現虛擬貨幣與真實貨幣的兌換後,虛擬資本和現實資本也能互相轉化。

http://forcode.pdx.cn/blog/diary,420524.html

質性資料分析-如何透視質性資料

質性資料分析-如何透視質性資料

作者: Richard E. Boyatzis /著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05 年 06 月 14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定價:590 元
內容簡介


  本書的目的在傳授議題內容分析的技巧。議題內容分析是一種質性資料分析的技巧,可以協助讀者學習如何感受議題、發展編碼、設計抽樣、建立信效度、資料分析,以及意義闡釋等。本書共分八章,第一章介紹議題內容分析以及如何感受議題,第二章描述發展編碼的步驟及其方式,第三章討論抽樣設計的相關議題,第四、第五章提供議題內容分析的實作範例,第六章介紹計分、計量及分群,第七章討論判斷的一致性,最後第八章提出研究者個人及專業上可能面對的困難及挑戰。這本書是從事社會及行為科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書籍,特別是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管理、組織行為、社會工作、護理、牙醫、醫學、法律,以及教育等。

星期一, 10月 03, 2005

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好書推薦...

好書推薦 : 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好書推薦...
發表者 alung 於 2005-05-17 09:48:52 (81 人氣)


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 (第二版)
http://www.acore.com.tw/books/bookdetail.asp?id=510

2.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 (第二代統計模式)
http://www.yehyeh.com.tw/newbook/statistics/5635/5635.htm

3.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
http://www.wunan.com.tw/bookdetail.asp?no=7491


此外,對於質性分析軟體....

目前比較受大家使用的質性分析軟體,如:NUD‧IST(Non-Numerical Data Indexing, Searching and Theorizing)質性資料分析軟體,這個軟體交大傳播所有老師在上課使用(http://140.113.222.184/others/syllabus/02.doc),另外一套是ATLAS.ti V5,這套軟體中文化較好(說法來自http://softweb.chemoffice.com.tw/html/),此軟體也是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質性研究法指定軟體,目前有中文專書介紹如何操作作..南華大學 林本炫教授 撰寫質性研究相關資訊 社會叢書(http://mail.nhu.edu.tw/~society/book/edu/book08.htm)

質性分析書籍推薦...

書名: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
作者: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
介紹網址?a href="G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00957" target="_blank">G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00957